本文元宇宙关键词:··· 监督打造“明十三陵元宇宙展示区”“明文化主题国际旅游名镇”“大明四十村”等专题项目 ···
北京市昌平区纪委监委通过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紧盯责任落实、保护管理、资金使用、制度执行等重点靶向发力,有力压实文物安全责任,护航文化传承发展。图为8月15日,该区纪委监委“室地”联动,到明十三陵思陵对相关文物现状及安防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张博摄
本期看点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要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举措,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法治保障、国家安全等重点任务跟进监督,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北京市昌平区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室组地”联动协同,监督推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顺利建设;贯通协调各类监督,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问题线索“双向对接”,压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好地惠及民生。
近期,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8月4日,北京市昌平区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第四监督检查室工作人员先后来到十三陵水库、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跟进监督,分别了解行洪河道途经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封闭管理、文物防汛措施落实以及古迹保护管理等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单位严肃纪律作风、认真履行职责。
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三条文化带”建设唯一交汇之区,昌平区文资丰、文脉久、文物盛,素有“京师之枕”“畿辅重镇”“南拱京华之富,北倚皇陵之雄”之称。
这里涌动着“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雄踞有“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2022年7月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落成,进一步赋予昌平在首都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赓续中的重要区域功能。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对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昌平区纪委监委自觉将守护区域文化传承融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服从于全市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监督工作“一盘棋”,以保障“三条文化带”昌平段建设为抓手,监督助力守土尽责、传承有责,监督推动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民生成果、发展成果,为书写古都文脉新篇章贡献力量。
1
联动协同监督护“源”,让大运河源头重现泉源风韵
早在西周时期,白浮一带就是燕蓟先民聚集地,出土有北京地区最早的带字甲骨。元代至元年间,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循北京西山而行,修白浮瓮山河,为开凿通惠河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自此,白浮泉与通惠河、大运河的名字紧密相连,被誉为“通惠河源”“京闸坝之源”“大运河的最上源”,在北京水利史乃至中国运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这一重要要求,昌平区委区政府2018年启动实施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项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全区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在推动项目高效、廉洁实施上,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优势、贡献力量。”昌平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昌平区纪委监委将“督促落实‘三条文化带’昌平段规划实施”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项目开展立项监督,制定监督方案,建清单、明责任、督任务、促治理,推进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