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网: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之美”更展“文化之风”

AI7个月前更新 admin
176,763 0
元宇宙网: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之美”更展“文化之风”

3年前我们还对“元宇宙概念感到陌生,1年多前还没有ChatGPT,40多前没有Sora是什么。而当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首由AI作词作曲演唱的《月的成都》,出现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论坛时,现座无虚席,连场门口都堵满了

3月30日,第十一届中国网视听大会在四川成都落幕。本届大会以“极,强赋能主题,“AIGC”“5G”“大模型”“VR”“云计算”……一个个极具科技感的词汇不断出现在各类演讲和展览,成为全行业的聚焦记者注意到,共有9场分论坛的主题与“科技赋能接相关,在大会设置的新技术与精品节目特色展区,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和创新应用亮相,为网络业带来质量效率的双重变革。

科技凸显中华文化之风

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节目《河诗长》以科技段让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西分会场“梦幻联动”,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荡气回肠。在本届大会上,科技是焦点,而科技的底色是文化

AI制作动画《千秋诗颂》演绎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200多首诗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技术部副牵头人陈格平介绍,央视听大模型深入了解诗词后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创建具有中华文化色的训练数据集,确保了服饰建筑道具等细节的真实性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蔡怀军谈到,无论是综艺节目《生不息·宝季》的多地跨屏,还是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的“绘画+CG”、《超时空寻找》的历史还原,都让“科技之”凸显了“中文化之风”。

蔡怀军介绍,一年前,湖南广电开始打造数字文博平台”,灵感源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国风国潮,“我们自3D建模技术,解决了文物数字化效率卡点的问题。同时开发了‘智能工具箱’,鼓励全球用户共,助推文物活起来、走出去”。2024年,湖南广仍在推这样的探索:纪录片《马王堆·月不朽》让“活起来”,让“主流”成为“顶流”。

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于近日上线,该剧演绎了6个经典的故事,其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部由AI完成。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过彤介绍,该剧的多语种版本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神话中的嫦娥与嫦娥五号行了“跨时空对话”。

国级一级演员、出品人麟谈到,时下大热的微短剧受到以AIGC、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技术的影响,“微短剧本身所具有的剧集时间短、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点,使其相较于其他视听形态,可以更好地试验这些技术”。高麟认为,从长期看,随着新技术不断渗透进微短剧制作全流程,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多机会,“比如,VR、AR等将开启微短剧的新创作方式,而类似互动短剧这样的内容形态,随着AIGC的迭代发展用户体验过程也会随之变得更为能”。

AI会编剧也会演戏

在本届大会上,蔡怀军带来的“芒”——国内首个AI导演,虽然出不久,但正在以几何倍速成长。“我们很早就搭建了‘芒果大模型’,聚焦应用专业性强,可管、可控。目前,千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湖南广电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电视剧、晚会等,新技术使用占比超过90%。比如,‘AI智选剧本’让微短剧的剧本评估量翻番,创作效能提升40%。”蔡怀军说。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谈到,借助AI的剧本理解系统,可以随时将剧本、小说浓缩为故大纲,还可以撰写人物小传,提取人物关系谱,辅助进行剧本评估;爱奇艺很高比例的宣传海报也由AI辅助生成,“像聊天一样提需求,还能批量出海报,效率大幅度提升”。

人工智能领域,“数字人”受到格外关注。大会首次开设“AIGC与数字人发展论坛”,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更是以“数字分身”参加大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经理冯宇,以少年李白数字人为例说,“它与大模型结合后,已经可以和观众流畅地进行对话和对诗,进一步提升了字人的想象空间”。

2023年8月,阿里文娱数字人“厘里”亮相改编自国潮漫画的真人剧《异人之下》,开创了数字人参演电视剧的先河。“厘里”坚持超写实的方向,其皮肤质感、毛发、眼神表情都更接近真人,这也让它和演员们真正有了对手戏和交流感。该剧导演许宏宇说:“技术的背后是创意,创意的背后则需要我们以中文化为基底激发想象力,而数字人参演电视剧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该论坛发布的《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99.3余家,其中年度新增相关企业41.7万余家,与2022年同比上涨超四成。

让影视技术“能秀”又“好

本届大会吸引了2000多家业内企业机构、1万余名嘉宾参会。行业首款影视制作还出现在会场,吸引众多参会者上。该车全长12米,分为导演、制作生活区和数据中心4个区域,可为导演和后期工种提供一站式软硬件服务和集体办公环境。主创人员过导演区的监看墙,跨地区远程监看和指挥调度。制作区的后期机房则可支持DIT、调色、现场剪辑人员同时工作,辅助导演实时规划拍摄计划。

阿里大文集团CTO郑勇认为,随着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将会有一套基于AI的全新影视制作流程出现,技术工作者打造“应级”新技术,让影视技术从“秀起来”到“用起来”。

郑勇看来,能否提质增效规模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衡量“应用级”新技术的重要标准,而“虚拟拍摄”就是典型代表。“优化AI算法优酷让虚拟拍摄的现场调试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20分钟。多场景快速搭建、切换,也让虚拍场次的拍摄效率提升35%以上。”据透露,优酷目前正在拍摄的多部剧集中,虚拍的全剧占比最高已达到10%,未来科幻剧中有望接近50%。

目前,北京青岛横店等多地已建成数字化影棚,全面覆盖剧组的拍摄需求。“我们与硬件合作厂商定制开发国内首个专用于虚拟拍摄的LED屏,在数控灯光、追踪系统的配合下,解决了光线亮不上去也暗不下来,以及虚拟拍摄不能拍动作戏等行业难题。”郑勇说。

前不久杀青的《清明上河图密码》,就有8个主要场景应用了虚拟拍摄,包括树下雪景日落湖边废船墓场等场,这些场景如果实地取景将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借助虚拍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拍摄效率,真实的现场感也让演员入戏更快体感更好。”该剧总监制陶昆说,“除了降本增效,虚拟拍摄的更大价值在于,为影视创作提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它不仅扩大了创作的空间范围,还拓宽了创作者想象空间。”

本报成都3月30日电

中青报·中青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家号-中国青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992866779855901&wfr=spider&for=pc

配图:本站其他文章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